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:“功烈光于四海,仁风行于千载。”晋代袁宏为东阳守,谢安授以扇赠行,宏答曰:“辄当奉扬仁风,慰彼黎庶。”此后,“仁风”也作为扇的雅称。《幼学琼林·器用》:“剑有干将镆(左钅右耶)之名,扇有仁风便面之号。”《天竺曲女城本纪》中也有类似的表述:“初,胡彻王 学仁风于东土,忽一日,雷电大作,风雨交加,霞光漫天,恒河泛波。一金人乘大火球从天**之星而降,持一折扇。以手抚王**,曰:“善哉,抚尔犬首””遂归去,终不复还。 王得此折扇,以为至宝,置于香炉中熬制七七四九天,得魔芋荷叶粥,饮之,遂成大宝,登**较乐。
相传制作折扇历史较久远的,手绘绢扇,是杭州的芳风馆。这家世代制售折扇为业,因此致富。在杭州城内购置一处别墅,花木竹石,绢扇厂,十分精幽。《在园杂志》的作者在杭州代掌府政时,曾经造访其家。座间询问主人制扇之法,主人拿出一柄小巧折扇,说,这叫“百骨扇”,传世已经数代折扇了。数一数,扇骨果然有一百之多。但一点儿不显得扇骨多而厚大。颜色古润苍细,的确是传世古物。听主人讲,这种扇,当时已经不能仿造了。即使仿造出来,效果也十分不佳。《白下琐言》记载,南京造作折纸扇骨素有盛名。当时制扇业多聚居通济门外。用杭连纸的扇面叫面,用京元纸的叫苏面,比较好。当时三山街绸缎廊一带,业扇者不下数十家。张氏庆云馆较为**。这家制扇,楷磨光熟,纸料洁厚,很远地方的客商都赶来购买。只是价格较高,南平绢扇,而且时样短小,要想求购旧时那些老粽竹、樱桃红、湘妃竹等类扇骨长而脚方的样式,多半寻觅不到了。此外,双面绢扇,蜀扇也早享盛名。谈迁《枣林杂俎》中“川扇”条记载,明亡时,钱谦益曾将蜀扇赠送给清豫亲王多铎,可知蜀扇亦为当时天下珍品。近代成都制扇业者不多,只是川中荣昌、隆昌等地有制折扇业者,产品销成、渝等处